2025年2月第三周,医药生物板块延续结构性分化态势。全周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.88%,跑赢沪深300及上证综指,行业涨跌幅排名第9。细分领域中,医疗研发外包以11.3%的涨幅领涨,线下药店则下跌3.06%,成为表现最弱的子行业。板块估值方面,当前PE(TTM)为26倍,仍处于近十年低位区间。市场资金持续向创新药、AI医疗等硬科技方向聚集,政策端释放的积极信号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底部反转预期。
创新药械引领结构性行情
政策破局推动行业信心修复
2025年初,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多项支持创新药发展的举措,包括优化谈判机制、推动医保支付与临床价值挂钩等。这一政策转向为长期受制于医保控费的创新药赛道注入了新动能。以泽璟制药、科伦药业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业,因管线进展加速、出海预期升温,成为市场关注焦点。与此同时,医疗设备领域亦表现亮眼,联影医疗、开立医疗等国产替代龙头股价连续反弹,反映市场对高端器械国产化进程的乐观预期。
个股分化凸显资金偏好
全周A股医药生物个股涨跌互现,涨幅前十个股中,安必平(+48.91%)、迈威生物(+21.69%)等创新属性突出的标的领跑;跌幅榜则以中药OTC企业为主,东阿阿胶(-6.76%)、华润三九(-6.56%)等传统品牌承压。港股市场亦呈现相似分化,84%的医药股上涨,但药明生物等CXO龙头因海外政策波动出现回调。这种分化折射出资金对“硬创新”与“传统消费”的重新定价。
估值修复空间仍存
尽管板块近期回暖,当前PE仍较2012年以来均值低8个单位,且2024年四季度公募持仓医药比例进一步下降至历史低位。随着政策端压制因素逐步消散,叠加创新药械商业化进展加速,具备技术壁垒的医疗硬科技企业有望进入估值修复通道。细分来看,脑机接口、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或成为下一阶段结构性机会的突破口。
AI医疗打开产业增长新空间
技术融合催生应用场景落地
AI与医疗的结合正从单一辅助诊断向全链条渗透。本周申万医药指数中,AI医疗相关个股表现活跃,部分企业已实现AI技术在药物筛选、影像分析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。例如,医疗研发外包企业通过AI算法提升化合物筛选效率,推动CRO子行业单周大涨11.3%。此外,脑机接口、手术机器人等交叉领域的技术突破,进一步拓展了AI医疗的想象空间。
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
国务院国资委近期部署央企“AI+”专项行动,要求加大在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场景创新。这一顶层设计加速了AI医疗从概念验证向产业落地的过渡。产业端,部分企业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优化诊疗流程,如智能问诊系统、个性化治疗方案生成等应用已进入临床测试阶段。资本市场的关注点正从技术可行性转向商业化变现能力,具备明确应用场景的AI医疗企业更易获得资金青睐。
长期趋势下的风险与机遇
尽管AI医疗前景广阔,但其发展仍面临数据合规性、临床验证周期长等挑战。当前市场更倾向于布局“AI+医疗”中游平台型公司,这类企业通过整合算法、数据和临床资源,可快速实现技术迁移。与此同时,干细胞治疗、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方向与AI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,或成为下一阶段产业竞争的重要赛道。值得注意的是,技术迭代速度与监管适应性之间的平衡,将成为决定行业成长节奏的关键变量。
本文源自:金融界